#5月财经新势力#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781篇原创文章
这篇文章,不聊宏观话题,大宗消费,政策数据,而是和大家聊聊经济微观层面,几个具有信号意义的动向。
2023年进入6月份,微观经济领域,有一些最新的动向,非常值得重视和关注。
一个是彩票销售出现井喷式爆发,更重要的是彩票消费的群体,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另一个,就是灵活就业定义对应的岗位和职业,出现了见顶的明显势头。
很多地方的网约车数量激增,导致运力出现饱和。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是消费,一个是就业,貌似并无直接关联,但是这样的动向,结合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况来看,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经济信号。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铺垫,基于对几个经济动向的详细复盘梳理,分析现实影响,研判后续趋势。
并结合动向和现实分析,对揭示的经济信号,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023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
2023年4月,全国共售出彩票503.26亿元,同比增加了192.54亿元,涨幅高达62.0%。
拆开来看,福利彩票售出增幅同比在30%左右,而体育彩票增幅暴涨80%。
·数据来源:Wind
由此出现了很多解读。
有人讲,这波彩票热应该是受到今年体育赛事的带动;
有人则说,这是彩票零售机全面铺开的刺激。
还有人说,这是大家报复性的“暴富型”游戏,属于心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学。
而在数据之外,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买彩票的人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见天地把彩票站日夜围得水泄不通,可以说是“天水围的日与夜”。
彩票火了,全国所有省份的销售数据都在增长。
扩大到今年前四个月来看,全国销售彩票的数据也同比增长了49.3%,仍是所有省份的销售数据都在增长。
再扩展到整个2022年、2021年,全国彩票销售的同比增长分别是13.8%、11.8%。
也就是说,全国的彩票销售一直在增长,2021年至2023年4月份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卖出9730.87亿元,加上后8个月的时间,全国彩票三年销售额稳稳超过万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2022年A股上市公司利润总额5.65亿元的约五分之一;
是2022年北京GDP的约四分之一;
是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总投入的三分之一;
是2022年成都GDP的约二分之一;
约等于2022中国四大银行净利润的总和。
即便不考虑2023四年一届世界杯导致的脉冲扰动,中国彩票销售的火爆局面也已经清清楚楚。
考虑到中国人民对赌这件事的喜爱,彩票销售的增长似乎并不奇怪。
但看看这三年彩票销售持续稳步增长的背景——包括地缘政治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就业问题、疫情导致的收入和消费下降等等......彩票几乎成了全社会范围内最不受影响甚至还在逆势增长的“消费”。
不管是彩票热卖,还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买彩票,从正常的经济逻辑出发,都不是好现象。
彩票站,过去曾被描述为中年失意者以及老年投机客们的应许之地。
而现在成为本应该理性和以谋求发展为主线的年轻人追捧和青睐的场所。
为什么会这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023年,一路狂飙的网约车市场,遇到了新的问题和难题。
据长沙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消息,自5月16日起,长沙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此前已受理的,按正常流程予以办理。
不仅长沙这一个城市,东莞、三亚、温州、济南、遂宁等全国多地已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以东莞为例,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监测信息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市77.3%的网约出租车每天接单不足10单;日均订单≥10单的网约车中,单车日均营收约260.83元。
图片来源:见图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开始,已经有十余个城市相继发布预警:网约车需求已接近饱和,建议谨慎考虑加入这一行。
进入2023年以来,已有四个城市相继发布饱和预警。
预警的背后,是司机数量的大幅增加。
监管系统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与3月相比,持证的网约车司机数量增长3.4%,网约车运输许可证数量增长2.2%达230万。
五一前夕,滴滴年报显示其国内的年活跃司机达1900万人,这一数字是监管部门公布的认证司机数量的近4倍。
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入行门槛相对较低的网约车行业,接收了数量众多的灵活就业人员。
长期来看,随着网约车从业人员和车辆数量的激增,将会造成行业内卷,以及司机收入的下降。
通常只要是商品就存在供求关系,我们看任何事物只要从供需角度看,都会看得比较清楚。
这两年伴随着来开网约车的司机越来越多,我们也看到供需逆转的背景下,网约车的单车单日订单量逐年下降。
从2019年4月至今,网约车的数量从71万辆已经增长到了230万辆,现在还在持续增长。
图片来源:见图
但如果我们观察网约车单车单日的订单量,会发现这个数字伴随着网约车的数量增长,是在逐渐下降的。
目前已经从2019年的单车单日平均40个订单,下降到了2022年的单车单日10.2个订单。
交通运输部上线过一款网约车监管交互平台的统计数据平台,每个月都会定期发布相关的网约车数据。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上图可以看到,2020年10月至今,网约车的数量从106万台增长到了230万台。
但是网约车的订单量却始终维持在6-8亿单之间,也就是车辆的运力增加了一倍,但乘客端叫车需求的整体变化不大。
从供需的角度看,在乘客端增长的速度远没有车辆的增长速度快的情况下,每辆车每天能接到的单子减少也就成了必然。
其实不光是网约车,外卖这个行业看数据的话,最近两年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卷。
原因也是这两年不少人涌入到送外卖行业增加了供给,但叫外卖的人却没有增长那么多
大发彩票大厅-welcome环球。
骑手和网约车是新时代体力劳动的首选,很多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基本都会选择这两个行业灵活就业。
但往往这类入职门槛相对比较低的行业,也容易成为内卷最为严重的行业。
低门槛的灵活就业,都出现了供需层面的过剩表现,这同样,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信号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两个事情,一条主线,并不复杂:
宏观,整体层面的经济压力,已经在现实中,实现了向下传导。
供给过剩,市场饱和,热衷博概率……实际上都是增量见顶以后,存量博弈必然会带来的现实表现。
微观经济环境中的一切动向,实际上是和经济基数,经济增量的情况,密切相关的。
看整体经济发展的话,中国这个国家在大趋势上确实还是会继续增长的。
但是伴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蛋糕做大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了。
也就是虽然存量已经很大了,但每年新增的增量部分,却不像之前那么多了。
然而存量经济提供就业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增量部分才是吸纳和消化就业的主力。
就业,收入,对应的其实就是经济增量主线,而现在出现的这些并不积极,甚至可以说值得警惕的微观经济领域动向,实际上,都指向了当下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突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和方向。
买彩票这个事情,抛开功利的中奖诉求,不也是一种寻找心理安慰和精神刺激的消费么?
很多人宁愿花点小钱买一张收益率趋近于0的彩票,也不愿意把钱放进宣传资料上注明历史收益率相当喜人的基金。
楼市,股市什么情况,不用多说了吧?
与其把自己来之不易的收入放到股市里面稀里糊涂的亏光,身心俱疲,还不如花点小钱买个希望是不是?
同样,对于灵活就业岗位来说,本质上就是纯体力活,基本是没办法突破收入天花板的,就是做一单赚一单的钱。
经济增量,缺乏主线,没有方向,就决定了以上的这些现象出现,是必然的。
通常统计学上每个百分点的GDP增速,代表的是200万个就业岗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分配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不过,经济社会,只要有增长就能解决问题,最少,也是能缓和一些矛盾和冲突。
从满屏的坏消息和不好的动向信号来看,当下中国的经济整体增长的效率问题,才是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本质问题。
接下来的走向其实非常清晰,那就是国家层面,必然要面对经济增量问题的需求和考验了。
当然,考虑到外围的博弈风险,有些政策和方法受到限制可以理解。
那么,对于国内经济环境中的分配问题,是不是可以考虑提升效率和力度呢?
老百姓就业,收入,自古至今,都是民生经济核心课题。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当然,写这么一篇经济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看空唱衰的意思,更不是要贩卖焦虑。
只是从对经济保持敏感和关注的角度,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写作,让更多人,能够从理性和务实的角度,对于当下经济现实环境,能够建立客观有价值的认知。
万物有周期,天道有轮回,对于经济也是一样,有过增长期的红利和繁荣,也要接受低谷期的压力和挑战。消极悲观,被环境情绪所奴役,再好的时代,都是失败者,没有例外。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现实,趋势,学会如何面对,结合自身,谋求发展的意义,比所有无谓的情绪和戾气的积累,更高。
文章最后,基于周期和逻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当工业化后期步入尾声,往往会看到经济增速过顶之后的增长放缓。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逆转和新增劳动力不足。
这就是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况,而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就是劳动型和服务型岗位收入必然增长的阶段。
其次是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突破,还有产业升级,对于国家来说是必然的战略方向和博弈追求,但是对于微观个体来说,是阶段性的结构性失业。
先进生产力对原有的生产关系优化和提升,意味着什么?
最后,时代和经济的进程转折,还要考虑到全球大国博弈和各种不确定性的外部风险和因素。
增速放缓对家底很厚大富大贵的人家没啥影响,因为这类人家手里有资本选择也多。
但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挺难的。
因为大家可能需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这个大背景下,寻找个人的上行机会。
普通个体和家庭,实际上改变命运和财富状态,只有依靠国运,跟随主线,主动拥抱明确,清晰的核心资产,才有可能实现。
过去二十年,是房产,接下来的二十年,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没有明确,主线没有清晰以前,接受现实,正视环境,现金为王。
要么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去搏一把,大概率成为肥料。
要么就是顺应环境,保存生机,伺机发力,行稳致远。
大家觉得,哪一个选择,更靠谱?
以上,就是对2023年6月份以来,中国微观经济领域几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动向,进行的复盘和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